啥是毛尖?中国哪的最好喝?一次说清楚
图片
毛尖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与必然的交织。
农人从山间摘下嫩芽,在热锅里反复揉捻,绿色汁液便凝固成紧直的形态。
唐代《茶经》已有记载,宋代成为贡品,清末正式得名“毛尖”。
1915年,它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,从此跻身世界名茶之列。
茶与人早已血脉相连。
信阳人家待客必先奉茶,玻璃杯里投一撮银毫,热水冲下,茶叶舒展如初春苏醒。
若客人杯中去半,立刻续水,这是千百年的规矩。
农人清晨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,他们说“宁可少油断盐,不可无茶”。
图片
茶不仅是饮品,更是生活的纹路。
人们采谷雨前的嫩叶,用杉枝燃火炒制,双手在高温锅里提毫收锅。
6.6万颗芽头才得一斤茶青,茶师的掌心烙着岁月的温度。
茶歌在山间飘荡,茶盏里浮沉着人生的甘涩。
如今机械取代了部分手工,但祖传的炒制技艺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茶山上依旧云雾缭绕,只是茶香里多了时代的重量。
杯中茶叶沉浮,仿佛看见千百年的光阴在碧汤里缓缓舒展,又悄然沉淀。
今儿,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喝的毛尖茶……
图片
镇巴毛尖
陕西镇巴县的“绿宝石”,秦巴云雾里长出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。
秦汉时雌鸡岭贡茶已入史册,唐宋成规模,
明清“中园毛尖”更作贡茶上桌。
如今每至春茶季,茶农采“一芽一叶初展”,经杀青、揉捻、提毫等十道手工工序,
成茶条索紧秀如松针,茶汤嫩绿似春水,香气嫩香萦绕,喝一口直咂嘴:“嘹咋咧!”
这茶承载着千年茶马古道记忆,
昔日借马帮走西北、闯中亚。
2021年获农业农村部认证,手工技艺列非遗,每片叶都浸着巴山的风、汉江的润。
图片
沩山毛尖
湖南宁乡沩山乡的千年贡茶,唐代起便名动天下。
清同治《宁乡县志》载:“沩山茶,雨前采,香嫩清醇,不让武夷龙井。”
密印寺僧侣创“闷黄”工艺,松烟熏制,茶佛一味。
其形似兰花,黄亮带白毫,汤色橙黄透亮,松烟香浓,入口醇甜如蜜,回甘生津。
制法六步:杀青、闷黄、轻揉、烘焙、拣剔、熏烟,
尤以松球熏烟为魂,暗火慢焙16小时,烟香入骨,边疆牧民视为“礼茶之珍”。
呷一口,便知千年茶韵未改,真个“茶到沩山不见山”。
图片
白马毛尖
湖南隆回雪峰山白马山的“绿针”。
清光绪年间始种,1991年评省名茶。茶农说“春分摘尖,谷雨止”,
采一芽一叶,经杀青、揉捻、烘焙七道工序,
白毫密布如雪,沸水冲泡时,茶芽立起似雀舌,清香窜鼻,滋味鲜得像嚼嫩竹尖。
这茶喝的是山魂,
海拔千米的云雾里,硒土滋养,茶汤透亮如山涧,
喝一口,喉间回甘像极了湘西人直愣愣的性子。
如今茶旅融合,老茶厂变非遗工坊,游客能亲手炒茶,
听茶农讲“茶禅一味”的古话,这味,比茶还浓。
图片
沿溪山白毛尖
是广东乐昌九峰山脉的“活化石”。
唐代陆羽《茶经》载“韶州生黄茶,乐昌为贵”,茶芽披白毫似雪,得名“白毛尖”。
清乾隆饮后赞其“神、奇、妙”,列为贡品。
茶场藏在云雾里,海拔400-1380米,
昼夜温差大,茶叶氨基酸含量高,喝着“回甘能追舌头跑”。
当地人采茶爱说“头采三片叶,茶香赛春蜜”。
传统工艺讲究“八步成茶”:
鲜叶摊放不超15厘米,每3小时轻翻,杀青温度精准控,揉捻手势像揉棉絮。
泡开的茶汤嫩绿透亮,喝一口“甘过山泉水,香赛野兰花”,连茶渣都带点甜。
图片
秀山毛尖
产于重庆市秀山县,属于绿茶类。
采自海拔800米以上、北纬30度的黄金茶带,土司老茶园里百年古树还在抽芽。
清朝时便“斗米换斤茶”,
茶博会上摘金夺银,连中国茶叶博物馆都藏着它的“年度茶样”。
喝它得用85℃山泉水,汤色黄绿透亮,栗香裹着鲜醇直窜喉舌,回甘像山涧清泉淌过石头。
当地人管这叫“吃茶”,
采茶姑娘哼着土家山歌,炒茶师傅手如太极翻飞,
五万颗芽头才出一斤干茶,那叫一个“巴适得板”!
图片
古丈毛尖
湖南古丈县的“硬扎”特产,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东汉已有记载,唐代入贡,溪州铜柱盟约里藏着它的茶税往事。
武陵山云雾里长出的茶芽,经八道古法手作,
摊青、杀青、揉捻、炒青、提毫,条索紧细如眉,白毫显露似雪,
冲泡后兰花香裹着板栗韵,滋味醇爽回甘,三泡仍有余韵。
当地人“宁愿十日不饮酒,不可一日不饮茶”,
茶歌里唱着“绿水青山映彩霞”,宋祖英的《古丈茶歌》更让它香飘四海,
如今更借茶旅融合,让这杯“针形茶代表”成了乡村振兴的“金叶子”。
图片
信阳毛尖
河南信阳特产,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
东周种茶,唐时已成贡品,陆羽《茶经》称其“淮南茶第一”。
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加身,2014年制茶技艺列国家级非遗。
“五云两潭一寨”的茶山雾里,
茶农采明前芽尖,经生锅杀青、熟锅理条、三次烘烤,方成细圆光直、
白毫显露的干茶。泡时水温85℃,
茶芽立如针,汤色嫩绿透亮,兰香裹着栗香涌鼻,啜一口鲜爽回甘,老茶客直呼“得劲”。
这味儿,比信阳春天的风还轻,比南湾湖的月还润。
图片
覃塘毛尖
广西贵港覃塘区特产,
创制于1971年,1973年列省级名茶,1982年获全国名茶称号。
其产地平天山海拔1100米,云雾缭绕、昼夜温差大,
造就“条索细直挺秀、白毫显露、翠绿光润”的外形,
汤色黄绿清澈,香气清高持久,滋味鲜醇回甘。这茶,香得咧!
2021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,2023年成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。
经典做法讲究“鲜叶摊放、高温杀青、理条复香”八道工序,全凭手工炒制,
保留“提神醒脑”的天然功效。
图片
采花毛尖
产自湖北五峰采花乡,属绿茶类。
陆羽《茶经》载“峡州山南出好茶”,此地产茶史可溯至唐代。
20世纪80年代创制,结合传统“毛尖”工艺与现代技术,
1995-2001年连获中国农博会金奖,2009年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。
当地传说土司王饮此茶痊愈,赐名“雨禾露”,
这茶,外形细秀翠绿似雀舌,冲泡后栗香混着花香扑鼻,
汤色清澈透亮如春水,滋味鲜爽回甘,叶底嫩绿匀齐。
传统工艺讲究“三烘三焙”,头烘用炭火,二烘足火定型,三烘提香锁味。
喝一口,满嘴都是山野的鲜灵劲儿,像把春天泡进了杯里。
图片
都匀毛尖
贵州黔南的特产。
产自,海拔千米云雾间,土层深、酸性强,铁质磷酸盐丰,
养出“三绿透三黄”的独韵,
干茶绿中带黄,汤色绿里透黄,叶底绿中显黄。
形似雀舌披白毫,冲泡时芽尖如金枪林立,鲜爽回甘直窜喉间,
恰如布依族谚语“茶香不怕山高远”。
这茶有魂:明崇祯年间为贡品“鱼钩茶”,
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摘金,2022年制茶技艺入列人类非遗。
当地人春采时必拜茶神,泡法讲究“火候三转”,
杀青抖闷结合,提毫锅温五十度,茶汤嫩绿如春山初醒。
图片
茶凉了,再续。
杯中的毛尖沉了又浮,像极了人这一生。
千百年的光阴就在这一抿一啐间,咽下肚去。
你品,那山那雾那人的温度,都在舌根留着余味。
茶不会说话,却让每个喝过的人都记住了家的方向。
趁热喝,别等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