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贵州,“市市通高铁” 是很多人的期待,而盘兴高铁就是这份期待的 “最后一块拼图”—— 它补上了黔西南州没有高铁的空白,等建成了,整个贵州就能真正实现 “市市通高铁”,成为西部第 2 个、全国第 12 个达成这个目标的省份。这条高铁不只是让大家出行方便,更要把黔西南和全省的经济、交通拧成一股绳,让山里的发展步子迈得更快。
不过在贵州修高铁,难就难在喀斯特地貌。到处是石头山、溶洞,想在这样的地方铺铁轨,就像在 “石头缝里绣花”。但施工团队还真想出了办法,这次首次大规模用了 CRTSⅢ 型轨道技术,光这一项,每天铺轨的精准度和速度就提高了 15%。
还有 5860 米长的清水河隧道,前段时间也全打通了,连跨沪昆铁路的特大桥,主跨 180 米,最后转体对接的时候精准得很,一点没差。你想啊,在满是溶洞的山里挖隧道、架大桥,能做成这样,确实不容易。
现在施工进度也挺让人放心的。施工队用了双班倒的方式,一天能铺 3 公里铁轨,截至 8 月 22 日,已经铺了 42 公里,差不多完成了总长度 158 公里的 26.5%。按照计划,9 月底就能把所有桥梁都架好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通电、通信这些 “四电工程” 还比计划快了一周,接触网的支柱已经立好了 62%,通信光缆也拉了 80 多公里 —— 这些都是高铁能顺利跑起来的关键,现在进度快,通车就更有盼头了。
等 2026 年底全线通车,变化会特别明显。以前从贵阳到兴义,开车得 2 个多小时,高铁通了之后,2 小时内就能到,相当于早上在贵阳吃碗肠旺面,中午就能到兴义喝羊肉粉。不只是人走得快,货也走得顺,预计物流成本能降 30%。黔西南的刺梨、茶叶、薏仁米这些好东西,以前可能因为运得慢、成本高,不好卖出去,以后通过高铁,当天就能运到全省甚至全国,村民们的腰包肯定能更鼓。
而且这条高铁还能帮黔西南的旅游业 “火一把”。万峰林的喀斯特风光全国有名,以前有些游客觉得路远,没特意去,现在坐高铁方便了,周末就能来个短途游。像保田站、兴义南站这些站点,以后会变成乡村旅游的 “中转站”,村民们可以开民宿、卖特产,搞 “高铁 + 乡村旅游”,日子能更有奔头。这可不是空想,之前贵州其他地方通了高铁后,旅游收入都涨了不少,黔西南以后肯定也能跟上。
不过也有人会问,花这么多钱修高铁,值不值?其实看看贵州之前的情况就知道了,自从逐步实现 “市市通高铁”,各地的经济都活了起来,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都动得更快了。盘兴高铁作为收官工程,虽然前期投入大,但长期来看,它能让黔西南融入全省 “1—2 小时交通圈”,还能跟珠三角、成渝这些地方联动,带来的机会可比投入多得多,长期肯定划算。
当然,施工和未来运营也得注意风险。喀斯特地貌容易有溶洞、岩溶水,施工时得时刻盯着安全,不能马虎。还有人担心通车后客流量够不够,其实只要配套做好了,比如建点冷链物流站方便运特产,完善景区的设施,再跟周边省份合作推旅游线路,客流量肯定不是问题。
说到底,盘兴高铁铺的不只是铁轨,更是黔西南的 “发展路”。它把以前的 “交通末梢” 变成 “区域枢纽”,让山里的人走出去更方便,让外面的资源走进来更容易。
等 2026 年高铁飞驰起来,我们会看到,黔西南的刺梨会卖得更远,万峰林的游客会更多,沿线村民的日子会更红火 —— 这大概就是高铁最实在的意义:不是征服山地,而是让山地跟上时代的脚步,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便利和发展的红利。
配资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