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石与刀锋的对话间,王燕云先生以篆刻为笔,将潇湘八景的千年风华凝练于方寸之上。
每一道刻痕,皆是山水的呼吸;每一方印章,尽藏自然的诗情。
观其篆刻,刀法如游龙,刚柔并济。线条或挺拔如松,或婉转如溪,于方寸间勾勒出“山市晴岚”的朦胧烟霭,再现“渔村夕照”的金色余晖。
展开剩余87%刀锋起落处,石屑飞溅如星,恰似墨香沁染宣纸,将潇湘的灵秀之气尽收印底。
王燕云先生深谙“静”之真谛。篆刻之时,他屏息凝神,心无旁骛,刀尖游走如行云流水,将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敬畏,化作印章中的气韵生动。
每一方印,皆是他与石料的对话,是灵魂与天地的交融。
“平沙落雁”印中,雁阵掠过沙洲的悠然姿态,仿佛能听见羽翼划破长空的清响;“潇湘夜雨”印里,雨丝轻拂江面的缠绵,似可触摸到湿润的雾气。
其篆刻布局,疏密有致,虚实相生。留白处,是云雾缭绕的山峰,是水天相接的远岸;实刻处,是苍劲的古木,是蜿蜒的溪流。
每一处细节,皆经过精心推敲,既保留了传统篆刻的古朴韵味,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大气磅礴。
王燕云先生的篆刻,不仅是技艺的展现,更是心境的流露。
他以刀为笔,以石为纸,将潇湘八景的诗意与禅意,化作永恒的艺术印记。
观其印,如品香茗,初尝清淡,回味悠长;如赏山水,远观壮阔,近观细腻。
在这方寸之间,王燕云先生以超凡的技艺与深邃的修养,将传统与现代、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,让每一方印章都成为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,静静诉说着潇湘八景的千年传奇。
艺术家艺术简介
王燕云,号京西翁,1963年北京生人。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,年长后专攻篆刻。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。八十年代末留学日本,获国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雕塑专业硕士学位。在日研修期间,坚持篆刻创作,作品颇受日本文化人士赏识,曾应约举办书法篆刻授研班。回国后从事外企管理,虽工作繁忙,仍“刀耕”不辍,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篆刻艺术。后得到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师刘玉老先生的指点与教授,受益良多。
现为北京书法院研究员,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域理事会艺术指导教授。被中国商报社、中国收藏杂志社、中国商业创新大会联合授予“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”。
2025年受聘于中华文化促进会,任佛教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近年来,深入研究汉印和齐白石篆刻艺术,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不断丰富学识。其篆刻强调疏密,空间分割大起大落,单刀切石,大刀阔斧,横冲斜插,猛利狂悍,痛快淋漓,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。
2020年4月创作抗疫主题作品,被北京工艺美术学会收藏。
2020年8月创作抗疫主题作品,被湖北省档案馆收藏。
2022年5月受邀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制印“央博”,传承中华传统文化,助力央博数字平台建设。
2023年受邀为“澳门文化界联合会”篆刻印章,并被永久收藏。
2023年受邀为“国学六艺会馆”篆刻印章,并被收藏。
其作品又颇有吴昌硕所称“刀拙而锋锐,貌古而神虚”之感,可谓博采众长,兼容并收。篆法体势遒劲且圆转,刀法峭拔,高峻淳古。雄浑大气中不失精美,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。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。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,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。
王燕云先生不善言辞,却也幽默诙谐,为人厚道仗义,有股子“北京爷们儿”的味道,自谑为“皇城根儿下一俗人”。
作品欣赏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